首页 期刊 过期期刊 MCS 2012 Issue 1 臺灣戰後初期「正統國畫論爭」中的命名邏輯及文化認同想像(1946-1959):微觀的文化政治學探析
臺灣戰後初期「正統國畫論爭」中的命名邏輯及文化認同想像(1946-1959):微觀的文化政治學探析
摘要1945年臺灣政權轉換,遺留下來的「東洋畫」(包括創作者)從官展寵兒變成被強烈批判的對象。1951年一場藝術座談會,大陸移居來臺的美術家率先發難,抨擊東洋創作是「拿人家的祖宗來供奉」的笑話。1954年另一場「美術運動座談會」則極力撇清「臺灣產的國畫就是祖國的延長」,並且輸誠「臺灣漢人的畫就是國畫」,座談會的參與者大多為日本時代的臺籍美術家。這兩場看似沒有連繫的美術討論會事實上都對應著政權的變遷(從日本殖民政府到國民政府)及對新政權的文化認同想像(回歸中國文化),藝術的文化歸屬激烈地在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上演,一般稱之為「正統國畫論爭」。目前關於「正統國畫論爭」的研究,大都集中於美術發展的角度分析,本文則試圖從文化批判的面向試圖探索其背後運作的法則,尤其是文化政治學觀點的介入。另一方面,戰後初期臺灣文化政策的研究掌握了此時期政治、文化、機構的相互關係,可說是宏觀的文化政治學分析。本文將提出微觀的文化政治學分析概念,認為個體的文化層次反映對文化政策的詮釋與實踐,顯現出文化具體、有效的形貌,並以此取徑探索「正統國畫論爭」下命名邏輯操作與文化認同想像。本論文的批判取徑和霍布斯邦的「被發明的傳統」呼應,關注主體和群體和新政治文化環境的協商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