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ssues Past Issues MCS 1998 Issue 1 中国经济1998:“多云转晴”还是“多云转阴”?
中国经济1998:
“多云转晴”还是“多云转阴”?
经济萧条已经出现
由点看面:广东经济衰退,机械工业岌岌可危
出口萎缩令人担忧
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如果经济低增长,中国难以承受
    1998年可能是中国经济走势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不是“多云转晴”,而是“多云转阴”。如果光看《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到的总是形势如何大好,然后在新闻报导的最后一段,在“但是”的后面,才会读到一些轻描淡写的“存在问题”。其实,真正决定中国经济走向的,就是这些“存在问题”。 

    中国经济在1993年进入了高增长、高通胀状态,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5%。此后,经过四年“软着陆”,国内许多专家都以为,中国能够进入“低通胀高增长”的新阶段。现在看来,这种估计过于乐观,由于需求不足、经济结构转型困难,再加上投资信心不足,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萧条现象。1997年的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是8.8%,低于预测的数字。1998年政府预测的增长速度是8%,实际上可能的经济增长比这会低很多,也许只有4%到5%。 

经济萧条已经出现   

    国家信息中心今年2月18日发布的一季度工业景气调查说,现在中国的总体经济自1992年以来第一次进入了不景气状态,小型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急剧恶化,而且景气回升缺乏推动力。按工业企业总数来算,将近一半国有企业亏损。在几十个工业行业中,只有烟草、石油和电子工业尚有盈利,其他行业不是不赔不赚,就是亏损。已经有一千多万国有企业职工被解雇。 

    看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如何,最简单的办法之一是看库存和价格的变化。如果需求萎缩,商品库存一定大量积压,价格必然大幅度跌落。最近,国内报纸报导,早在1996年底,全国积压的工业产品已经达到了三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全国工业半年的产量。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货不对路、质次价高,但为了维持开工、发得出工资,仍然继续生产,生产出来后就只能积压,长期卖不掉,最后削价处理或者报废。1997年下半年,全国600余种主要商品中,有将近三分之一供过于求。由于库存积压严重,需求不足,物价就不断下降。国家计委2月12日公布,从1997年10月开始,中国的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已经连续四个月下降。同时,中国物资信息中心的调查透露,今年1月176种主要生产资料中有60%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下降。这种情况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过了。 

    库存过量、价格下跌,必然会影响生产。去年11月,70种主要原材料及化工产品中有三分之一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而在30种主要机电产品中,生产下降的近一半。据《经济日报》今年2月25日报导,现在钢铁企业由于积压严重,已实行限产压库,发电厂因为用户用电下降,而开始关停部份发电机组,煤炭生产因为销售困难、库存过大而要降低产量,连一些过去货运非常紧张、运力不足的铁路“卡脖子”地段,近来也出现了运量不足的现象。这些迹象表明,中国出现了经济萧条,如果经济萧条延续下去,企业亏损会进一步扩大,职工下岗将大幅度增加,其经济政治代价会非常大。 

由点看面:广东经济衰退,机械工业岌岌可危  

    广东省一向是带动中国经济成长的火车头,1991年时,全国经济还处在缓慢回升阶段时,广东就一马当先,大量吸引外资,率先迎来了经济繁荣。1997年广东的外贸占全国的四成,所以广东经济走向如何,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全国经济走向的风向标。但是,1997年广东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在全国率先出现了物价下跌,1997年上半年6个月的物价指数分别是2.5%,1.1%,-0.2%,-1.3%,-1.1%,-0.3%。广东的出口增长幅度也呈逐月下降趋势,年初高达80%,而12月的出口却仅增长9.8%。由于房地产经营中的“泡沫经济”破灭,导致广东银行的坏帐达到了一千亿人民币。从1996年开始,广州市签订的利用外资合同数和合同引进外资额就开始下降,1997年的下降幅度更大,1997年当年签订的利用外资合同数下降了49.3%,合同引进外资额下降了39%。可以预见得到,今年广东能够实际到位的外资数量会明显减少,这将使广东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放慢。 

    目前,中国的工业整体上处在困难阶段,而在各行各业当中,笼罩在机械工业头上的阴云,大概是最浓重的了。整个机械工业有九个行业,但其中八个行业不是全行业亏损就是保本微利,唯独汽车行业算是盈利不少,所以整个机械工业现在全靠汽车行业在支撑局面。而汽车行业一共有123家企业,实际上现在只是上海汽车厂一家还能获得像样的利润,其他汽车制造企业都亏损连连,在凄风苦雨中艰难度日。可以说是,“机械工业靠汽车,汽车行业靠上海,几千企业不景气,一枝独秀桑塔纳”。 

    现在汽车行业里除了上海汽车厂还有利润外,一片亏损萧条景象,著名的长春一汽亏损,湖北二汽亏损,天津大发汽车亏损,北京切诺基吉普厂产、销、利同步下降20%。上海汽车制造厂合资生产“桑塔纳”轿车,靠国家制定的百分之百汽车进口关税的特殊保护,“桑塔纳”轿车国内售价超过国际市场上同档轿车价格约一倍,因此获利丰厚。去年上海汽车制造厂的利润占中国整个机械工业全部利润的将近75%,占汽车行业全部利润的90%多。上海汽车厂一家的利润就是全中国其余122家汽车厂的九倍,也是整个机械工业数千家企业利润的三倍。这是上海汽车制造厂的“骄傲”,却是中国机械工业和汽车行业的悲哀。万一上海汽车制造厂在未来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中被挤落马,整个中国的机械工业和汽车行业哪还有利润,还能靠谁来支撑门面呢? 

出口萎缩令人担忧  

    1997年中国出口增长了21%,整体经济增长了8.8个百分点,其中有3个百分点靠的是出口增加。如果1998年出口低增长,经济增长率就会比去年减少2到3个百分点,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最近在澳大利亚访问时就作过类似估计。 

    今年中国的出口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境。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外商企业对华投资收缩,出口放慢。二是东亚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有利于其扩大出口,而这些国家的出口结构又与中国相近,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压力就加大了。第三,中国对主要出口国消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重,需要不断扩大出口来维持中国出口企业的生存并带动经济增长,而为了保护国有企业又不敢开放进口,结果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导致贸易摩擦频繁,这就限制了中国外贸出口的进一步增加。 

    引进外资的规律是,合同签约后两年左右外商投资和设备才实际到位。所以1997年实际引进的外资主要是1995年签约的成果,而1997年签约的数量决定了今后一、二年引进外资的规模。虽然1997年中国实际引进的外资是45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5%,但这只是前两年签约的结果。要知道1998、1999年中国可能的引进外资规模,就要看1997年签订的外资引进合同的情况,1997年前十个月中国签订的利用外资合同引进额比1996年减少了35%,这说明今、明年中国的引进外资数量至少会下降30%。而考虑到这些合约都是东亚金融危机发生前签订的,很多港台商和东亚国家外商的投资能力在金融危机后都大打折扣,许多合资合同可能取消,今、明年中国引进外资的数量可能比1997年减少一半。 

    引进外资萎缩的现象实际上在1997年就已经露头了,1997年外商进口的用于投资的设备就比1996年下降了28%,这说明外商到中国投资设厂的高潮已经过去了。同时,从外商进口的用于加工出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数量也可以看出外商企业今后的出口规模。1997年上半年外商进口的用于加工出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曾经一度达到50%的增长率,但是1997年下半年其增长率却降低为7%,外商放慢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显然是不准备再扩大出口。以上情况说明,今年除了引进外资数量大幅度下降会直接削弱中国出口的增长能力以外,已有外资企业的出口可能也不会有明显增长。同时,中国企业的出口增长率也在大幅度下降,1997年上半年曾高达26%,而1997年11、12月却只有6.3%。1998年中国出口萎缩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会造成整体经济增长率比1997年减少2到3个百分点,使得1998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率降为4%或5%。 

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如果经济增长不能指望出口的拉动作用,就只能寄希望于国内需求了。1997年中国政府曾经把汽车和住宅建设确定为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采取了加快建立住房公积金和推行住房抵押贷款等措施,汽车制造和销售企业也广泛实行了分期付款,但迄今住宅和汽车谁也没有热起来。 

    虽然中国一再宣传说,有钱购买私人轿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其实,这样的消费者主要是前些年发了财的私营企业家、文艺体育明星,还有靠写有偿新闻暴富的记者、一些到处演讲、写文章的知名学者。现在,《人民日报》宿舍大院里停满了记者们的私人轿车,很多记者的真实职业是“倒卖”新闻版面。但是,这些人毕竟只占中国社会的少数,恐怕还不到城市人口的1%,99%的人买不起汽车,汽车工业照样没销路。虽然中国的改革让相当一部份干部已经“先富了起来”,但一来他们捞的钱没法“曝光”,不能直接用来买私人轿车,二来他们可以公车私用,也没必要个人买车。 

    最近汽车行业里因为汽车销售疲软,开始了杀价竞争,上海“桑塔纳”轿车率先降价,其他汽车厂只好跟进,忍痛“出血”、宁可赔本也只好降价,否则,汽车市场上的买卖就让上海“桑塔纳”轿车一家占了。可是,那些已经亏损了的汽车厂如此杀价卖车,不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大吗?这种杀价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想把汽车购买作为带动经济回升的新增长点的想法是太一相情愿了。 

    住宅建设情况也差不多。由于前几年房地产领域里的泡沫经济成份太大,土地出让、房屋施工、竣工面积都过量了,现在全国仅商品房就积压6600多万平米,相当于一百万套单元住宅空置在那里。房地产领域现在正在冷却,房屋投资不是增加了,而是正在下降。1997年上半年全国住宅投资、住宅施工和竣工面积都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3%。以上海这个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城市来说,从1986年到1997年,上海建的全部办公楼近40%是空置的,商业用房空置四分之一,加上过去几年开工、今后几年竣工的房屋,供给大大超过了需求,能够在以后几年内把这大批空置多年的房屋出租出售出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是再大批增建新住宅,显然是盲目投资。 

    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建议,城市里可以通过鼓励个人购买住房来刺激消费,并因此能带动对家具、室内装修、家庭日常用品的需求。1997年政府为了鼓励个人购买住房,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推出了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但是,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一直“火”不起来,对促进个人购买住房作用不大。原因是,房价过高,房租和收入过低,反差太大,自然很少有人愿意或有能力贷款买房。 

    虽然为了抑制房价,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在1997年年初宣布取消了48项不合理的住宅建设收费,但房价还是太高。据世界银行调查,市场经济国家住宅售价和居民年收入之比在3:1-6:1之间,住宅售价和月租金之比在100:1左右,所以居民有积极性贷款买房。可是中国现在一套50平米的普通住房的售价和居民年收入之比在12:1-30:1之间,而售价和租金之比大约是10000:1,造成买房不如租房,租不着的话也买不起。更何况,在中国住房是一种凭权力、资历、工龄、年龄、工作单位和岗位等多种因素而获得的福利,房租极便宜,其分配又有明确的等级制度,职务高低与分配面积成正比。只要这套制度不废除,住宅建设就不会成为消费热点。 

如果经济低增长,中国难以承受  

    在发达国家,4%、5%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是高度繁荣了,中央银行就会担心出现通货膨胀。可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中国只意味着经济萧条,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特色”。其根源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淘汰制,好的差的都维持着。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超过10%时,素质差的企业才能借着市场繁荣、物价上涨的机会,把自己质次价高的产品推销出去,才能“正常”存活;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8%,这些企业就没有市场销路,产品积压,发不出工资,欠债不还;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低于4%到5%,三分之二的国有企业就濒临破产,企业和职工都“活”不下去,会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加快经济增长。因为留着这些早该破产的企业,所以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当中有很大的“水份”,包含了这些落后企业的“产值”,这样的虚假增长率是不能和发达国家的增长率作直接比较的。笔者把经济增长率掉到8%以下称为中国经济的“多云转阴”,就是针对中国的“国情”而言的。这种“国情”已拖了几十年,一直没解决,虽然大批亏损企业的职工保住了饭碗,但这类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素质越来越差,成了社会的沉重包袱。现在是包袱越背越重,包袱越重政府越不敢甩;结果只好向落后企业让步,重新刺激经济增长,让这些企业喘口气、再活几年;于是又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就一直在这样的循环中来回转。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萧条,国家体改委宏观司的专家呼吁,目前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很难回升,只有扩大需求才能恢复必要的经济增长。可是,现在要扩大需求,比过去难多了,因为国家没有钱。过去近二十年中,财政早就被掏空了。最近在第十三届全国省会城市计委主任会议上,国家计委综合司司长说,目前中国的财政收支差额(即财政赤字)达2,580亿元,全靠每年发国库券“借”老百姓的钱维持,现在国家财政每发一元钱工资,就有六角钱是这么“借”来的。现在国家财政不但不可能再拿出钱来涨工资刺激消费,也没有能力大幅度增加投资,相反,还要通过精简政府机构裁员节支。今后,为了刺激经济,中央政府会适当增加一点基础设施投资,但是,光靠中央集中的有限财力,投到基础设施项目上,恐怕无法带动全面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