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1960及70年代的藝術家們以「服務新社會的需要」為目標,201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已是百花齊放、多元發展,並創造出嶄新的藝術語彙。早期在「新社會」的宗旨下,藝術的目的並非自我表達,而是呈現 (再現)有政黨背書的現實。正如茱利亞‧安德魯斯 (Julia Andrews)所指出 (2009年美國麻州史密斯學院美術館出版,Post-Mao Dreaming及Chinese Contemporary Art),1970年代末期開始有許多資深藝術家恢復原本創作目標,結合西方風格 (western modes),創新繪畫表現。這些藝術家們發展出獨有的風格與形式,揚棄毛主義的支配。打破偶像崇拜的藝術運動 (iconoclastic movement)於焉開展,獨立的藝術團體開辦展覽,並自由運用多樣的混合媒材及技法。到了1980及1990年代,無論是水墨畫家或是油畫畫家,以及嘗試各種非傳統媒材創作的雕塑、繪畫、裝置、行動藝術,開始蓬勃發展,並在社會政治的轉型下獲得認可。挑戰傳統禁忌的主題特別引人注意,例如以油畫顏料在帆布上創作古典中國山水繪畫,或將毛澤東偶像崇拜 (Maoist iconography)裡的毛肖像置換為考古文物等主題。
台灣當代藝術的興盛發展,實應歸功於整體社會及藝術文化的時代民主氛圍。自二十世紀以降,歐美藝術風潮一波波地衝擊台灣的藝文界,更獲得藝術家們的熱情懷抱與辨證。個人即政治 (Personal is political) 適可回應台灣二十世紀政經社會及藝術文化的發展,是非常的個人自發的主觀表述,卻亦回映著的現代化、國際化、本土化以及全球化的台灣社會變遷。台灣當代藝術的多元表現形式,無論是現代美學的信仰實踐,或是荒繆怪誕的喃喃自語,再再回映著自由自主、藝術至上的堅定信念。
探討議題列舉如下,僅供參考:
1. 當代潮流 (contemporary movement) 是否為中國文革及台灣解嚴後的一種藝術反叛 (rebellion)?
2. 當代藝術中的禁忌 (taboos) 及 (或) 典範 (paradigms) 為何?
3. 新的社會境況下 (new social contexts) ,如何定義台灣及 (或) 中國之當代藝術的精神與核心價值?
4. 1980年代至2000年間主要的政治運動對當代藝術有何衝擊?
5. 新文化政策、文化機構、以及博物館政策,對當代藝術的發展造成什麼衝擊?
6. 就中國藝術而言,個人境況是否亦是政治境況? (Is personal political in Chinese art?)
中英文来稿都很欢迎。在向这一特刊投稿时,请遵循《当代中国研究》所提到的投稿指南,这一指南可以从http://www.ModernChinaStudies.org上得到。请将稿件发往客座編輯江伊莉 (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 或賴瑛瑛 (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并抄送给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请注明您的稿件是投给「今日中國及台灣之藝術與政治」特刊的。所有来稿都将进行匿名评审。根据《当代中国研究》的相关规则我们将决定是否刊发来稿。
< 上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