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异族婚恋的行为和心理分析(中)
1. 白人男性眼里的华人女性
2. 华人女性眼里的白人男性
2. 华人女性眼里的白人男性
四、异族眼中的异性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并参考有关资料,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比较在美国的华人(特别是新一代移民)与白人之间的相互观感以及可能的婚恋基础。在谈到华人的异族婚恋对象时,主要指的是占美国人口大多数的白人男性和女性。在本文有限的篇幅里不拟涉及华人与美国其他少数族裔之间的婚恋现象,而且这类现象也相对地比较少见。
1. 白人男性眼里的华人女性
据阿尔伯特·果顿在六十年代的统计,美国白人男性比白人女性对异族交友和通婚要宽容得多,例如,愿意与日本人结婚的白人男性比白人女性多一倍。不少美国白人男性对东方女性的了解很笼统,无法在外形上区分不同国籍的东方女性。教育程度高的白人男性,对华人女性则有较多的了解。
一般来说,白人男性对华人女性的看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白人女性为参照系的。白人女性比较独立自主、有女权思想、家庭观念较弱、脾气易变、感情容易转移、身材易发胖、发育虽早但易显衰老。因此,白人男性认为华人女性往往有下列特点:性情温顺贤惠、处事得体、任劳任怨;家庭观念强,尽心照料丈夫子女;教育水准高,文化素养好;持家勤俭有方,善于烹调、理财和料理家务;感情比较专一,有利于家庭的稳定;身材苗条,皮肤细嫩,容貌年轻;某些心理情感和生理特徵易使男性产生性满足感。有的男性对那些争取个性解放、事业心强、敢于追求的白人女性敬而远之,因而亚裔女性更能吸引他们。
美国白人男性对华人女性的上述印象,既来自对中国文化的朦胧想象性的认知,也来自以男人为中心的思维。实际上,他们想象中的华人女性与现实中的她们有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一些白人男性接触了较多的华人女性后,就能克服旧的“原型偏见”的误导,对她们有了更全面、深刻、具体的了解。有的人已经可以区分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不同地区女性的某些差异,还有一些人甚至能区分北京籍、上海籍女性。
然而,这些比较了解华人女性的白人男性中的一部份人又产生了新的“原型偏见”,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华人女性棉里藏针、柔中有刚、软中有硬,嘴上不说、心中有数,更具现实理性,比白人女性有心计、有谋略,往往以退为进、善用迂回战术、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二,婚姻观较现实,有明确的利益目标,如获得绿卡或经济保障等。第三,金钱观念虽强,但对财产的法律观念尚弱,比较注重眼前的直接利益,而不象白人女性那样更注重权益的法律保障。第四,社会适应性强,比华人男性更容易融入西方文化,但有较多的盲目模仿性,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第五,不少华人女性在性关系上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保守,而是相当的开放。第六,对婚姻和感情的忠诚度与传统的华人不同,也容易发生感情转移,常常是遇到更富有的男性就移情别恋了。第七,比较注重生活的物质享受,而不太注意多元文化的精神情趣。第八,比较注重形式上的独立和自由,而忽略真正的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往往表现出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个人主义,即不是自觉、主动和有意识地把自己作为女性的一员而去争取女性的权益,而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第九,比较注重外在的“浪漫爱”,而忽略发自文化、精神素养的内在的“浪漫爱”,因而被白人男性西方式的外表仪容、姿态举止所吸引。
2. 华人女性眼里的白人男性
美国亚裔社会学家辛纳嘎瓦(L. Shinagawa)和庞(G. Y. Pang)在研究中指出,大部份亚裔妇女与白人的异族通婚不仅仅是以浪漫的爱为基础的,也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那些已经被同化、地位较高的亚裔女性更强烈地期望这种关系。华裔社会学家贝蒂.宋访谈了纽约地区50个华人异族通婚案例,她认为,被美国文化同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华人女性与异族通婚的比率,即被同化的华人女性更希望通过与白人的通婚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华人女性对白人男性的印象往往也是从对方文化的朦胧想象性的认知中得来的,同时还受到自己心理特质的影响,也可能被“原型偏见”误导。大致说来,华人女性对白人男性特点的理解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受遗传影响体型较高大,又因为普遍喜欢体育运动,因此体格健壮。第二,性格开朗率真,言谈幽默风趣,举止自然得体,待人礼貌周到。第三,教育程度高,多有职业专长。第四,文化和艺术修养高。第五,自主、自信、自立,重视自己的权益。第六,人文精神强,尊重别人的隐私和个人选择,富于同情心。第七,很注意女性的需要,会创造浪漫情调和运用性爱技巧。第八,注重外观形像,如服饰、发型、面容保养等,注意清洁卫生,如每天沐浴、更换内衣等。第九,没有随地吐痰、擤鼻涕、丢烟头、大声喧哗等个人不良习惯。第十,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如守时、守信用、不撒谎等。十一,注意生活品质和业余爱好的多元化。十二,注意夫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个性发展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女性与来自港台的女性在价值观和判断力方面很不相同。大陆长期封闭、政治压抑,民众无法客观全面地了解美国社会;一旦对外开放了,某些大陆女性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就往往从一个极端移到另一个极端,从过去视美国人为“帝国主义侵略者”一下子变为把美国人看做自由民主的偶象。而来自港台的女性对美国人的基本看法长期以来始终是比较稳定的。
其次,来自大陆的女性经济状况一般较差,到美国后想往着中上阶层的富足生活,视得到金钱和物质享受为其“美国梦”的实现,结果就倾向于投靠“富有”的白人男性。而来自港、台、新加坡的女性则相对地比较富裕,比较少通过异族婚恋来获得经济上的满足。
再次,大陆长期以来对婚姻和两性关系的教育近于禁欲主义,又由于社会政治动荡,造成了大量的孽缘、苦难和不幸的婚姻、以及单身大龄女性等畸形社会现象,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中从情感到生活等方面都历经磨难。她们到美国后进入了一个陌生但充满无限生机的新天地,美国社会的自由平等、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好莱坞编织的有关浪漫性爱的美妙故事,让她们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些本来就具有东方魅力的女性,很容易遇到白人男性的大胆“进攻”,而白人男性与她们所了解的中国大陆的男性又构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是,那些来自港、台的女性则并没有如此的心境。
华人女性对白人男性的种种“原型偏见”中,最重要的、也最可能误导的有两条:第一是以为白人男性都很“富”,其实并非如此。虽然美国的多数人自认为属于中产阶级,但大多数中产阶级是靠贷款过日子的。大学教育、房子、汽车、甚至家具和家庭电器等几乎都用贷款支付,也就是把未来的购买力提前使用了,一旦丢了工作,一切都会被银行没收。同时,虽然美国的收入不低,但税收也不少。例如,一个公立大学的教授缴付各种税收后,实际拿到的现金只有收入的一半多一点。此外,对一个美国男人来说,结得起婚离不起婚,离婚一次就可能赔掉房子和其他家产,甚至从今后收入中留出一半作子女抚养费。对一个华人女性来说,嫁个白人男性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保障终生过上富裕生活。
第二种偏见是以为白人男性都很“酷”、很浪漫。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人文精神造就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美国人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充满着自信、乐观和奔放的热情。然而,得天独厚的美国人同时也背上了另一个“包袱”,那就是美国人的优越感。美国社会虽然很开放包容,但许多美国人对美国以外的事物知之甚少,他们注重实用主义和经验,相信科技和效益这些能证明或能计算的事物,却不愿多动脑筋去学习和思考那些距离自己较远的东西,因此欧洲人认为美国大众阶层的文化根基不深。美国的文化是一种商业性的大众消费文化,有外在吸引力和刺激力。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美国人,往往也只注意实用化、形式化、技巧化、效益化的外在包装。在华人女性面前,白人男性可能很善于制造浪漫的气氛、说着深情的字眼、举止温柔,“他”总能不断地布置一些让“她”意外惊喜的事,送一些经过察言观色、知道“她”一定喜欢的小礼物,找一些“她”听了很自然的借口、约“她”同在一个只有两人的私人空间。但美国白人男性将“性”、“爱”和“婚姻”分得非常清楚,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婚前性行为,80%以上的人有婚外性行为。
不过,也有一些比较成熟和清醒的华人女性,注意到了白人男性、尤其是当代青年男性的另外一些“特点”。第一,由于注重实用主义,知识面较窄,只追逐职业市场的需求,不注意整体知识的结构,例如很多人只懂电脑,成了一种专业机器。第二,有“美国第一”的强烈优越感,容易居高临下地看待其他文化和民族,并不想了解美国以外的事物。第三,人文精神虽较强,但人文知识却很弱,对文史哲一类的领域不感兴趣。第四,由于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制度完善稳定,缺少经受大灾大难的历炼,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较肤浅。第五,生活目标上过于注重好车、好房子等物质享受。第六,虽然注意在形式上尊重女性,但骨子里是否如此则不一定。第七,性关系上比较随便,可以把性、爱和婚姻三者完全分开处理。第八,过于注重外表仪容举止,不太注意内心修养。第九,过于强调个人权利,不强调对社会和团体的义务。第十,过于夸大独立性,亲情关系松散。过于强调夫妻关系的相对独立性,家庭观念不强。十一,经济收支分得过于清楚,结婚之前就在法律上预留分产的后路。十二,过于强调个性的标新立异。
(下期续登)
【编辑部说明】因本期发排前临时加入了“网上笔记:科索沃危机与中美关系”这篇与目前国内外形势关系密切的稿件,在总页数的限制下,原定本期全部刊完的丁子江先生的文章只能刊出部份章节,第四章“异族眼中的异性”的其他两节“白人女性眼里的华人男性”、“华人男性眼里的白人女性”、第五章“华人女性与白人男性异族婚恋关系的类型分析”和最后一部份“中美异族婚恋中的相互调适问题”及参考文献,将刊载于本刊下一期。我们对由此而给读者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希望读者能够理解我们做出临时变动的原因。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并参考有关资料,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比较在美国的华人(特别是新一代移民)与白人之间的相互观感以及可能的婚恋基础。在谈到华人的异族婚恋对象时,主要指的是占美国人口大多数的白人男性和女性。在本文有限的篇幅里不拟涉及华人与美国其他少数族裔之间的婚恋现象,而且这类现象也相对地比较少见。
1. 白人男性眼里的华人女性
据阿尔伯特·果顿在六十年代的统计,美国白人男性比白人女性对异族交友和通婚要宽容得多,例如,愿意与日本人结婚的白人男性比白人女性多一倍。不少美国白人男性对东方女性的了解很笼统,无法在外形上区分不同国籍的东方女性。教育程度高的白人男性,对华人女性则有较多的了解。
一般来说,白人男性对华人女性的看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白人女性为参照系的。白人女性比较独立自主、有女权思想、家庭观念较弱、脾气易变、感情容易转移、身材易发胖、发育虽早但易显衰老。因此,白人男性认为华人女性往往有下列特点:性情温顺贤惠、处事得体、任劳任怨;家庭观念强,尽心照料丈夫子女;教育水准高,文化素养好;持家勤俭有方,善于烹调、理财和料理家务;感情比较专一,有利于家庭的稳定;身材苗条,皮肤细嫩,容貌年轻;某些心理情感和生理特徵易使男性产生性满足感。有的男性对那些争取个性解放、事业心强、敢于追求的白人女性敬而远之,因而亚裔女性更能吸引他们。
美国白人男性对华人女性的上述印象,既来自对中国文化的朦胧想象性的认知,也来自以男人为中心的思维。实际上,他们想象中的华人女性与现实中的她们有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一些白人男性接触了较多的华人女性后,就能克服旧的“原型偏见”的误导,对她们有了更全面、深刻、具体的了解。有的人已经可以区分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不同地区女性的某些差异,还有一些人甚至能区分北京籍、上海籍女性。
然而,这些比较了解华人女性的白人男性中的一部份人又产生了新的“原型偏见”,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华人女性棉里藏针、柔中有刚、软中有硬,嘴上不说、心中有数,更具现实理性,比白人女性有心计、有谋略,往往以退为进、善用迂回战术、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二,婚姻观较现实,有明确的利益目标,如获得绿卡或经济保障等。第三,金钱观念虽强,但对财产的法律观念尚弱,比较注重眼前的直接利益,而不象白人女性那样更注重权益的法律保障。第四,社会适应性强,比华人男性更容易融入西方文化,但有较多的盲目模仿性,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第五,不少华人女性在性关系上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保守,而是相当的开放。第六,对婚姻和感情的忠诚度与传统的华人不同,也容易发生感情转移,常常是遇到更富有的男性就移情别恋了。第七,比较注重生活的物质享受,而不太注意多元文化的精神情趣。第八,比较注重形式上的独立和自由,而忽略真正的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往往表现出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个人主义,即不是自觉、主动和有意识地把自己作为女性的一员而去争取女性的权益,而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第九,比较注重外在的“浪漫爱”,而忽略发自文化、精神素养的内在的“浪漫爱”,因而被白人男性西方式的外表仪容、姿态举止所吸引。
2. 华人女性眼里的白人男性
美国亚裔社会学家辛纳嘎瓦(L. Shinagawa)和庞(G. Y. Pang)在研究中指出,大部份亚裔妇女与白人的异族通婚不仅仅是以浪漫的爱为基础的,也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那些已经被同化、地位较高的亚裔女性更强烈地期望这种关系。华裔社会学家贝蒂.宋访谈了纽约地区50个华人异族通婚案例,她认为,被美国文化同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华人女性与异族通婚的比率,即被同化的华人女性更希望通过与白人的通婚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华人女性对白人男性的印象往往也是从对方文化的朦胧想象性的认知中得来的,同时还受到自己心理特质的影响,也可能被“原型偏见”误导。大致说来,华人女性对白人男性特点的理解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受遗传影响体型较高大,又因为普遍喜欢体育运动,因此体格健壮。第二,性格开朗率真,言谈幽默风趣,举止自然得体,待人礼貌周到。第三,教育程度高,多有职业专长。第四,文化和艺术修养高。第五,自主、自信、自立,重视自己的权益。第六,人文精神强,尊重别人的隐私和个人选择,富于同情心。第七,很注意女性的需要,会创造浪漫情调和运用性爱技巧。第八,注重外观形像,如服饰、发型、面容保养等,注意清洁卫生,如每天沐浴、更换内衣等。第九,没有随地吐痰、擤鼻涕、丢烟头、大声喧哗等个人不良习惯。第十,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如守时、守信用、不撒谎等。十一,注意生活品质和业余爱好的多元化。十二,注意夫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个性发展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女性与来自港台的女性在价值观和判断力方面很不相同。大陆长期封闭、政治压抑,民众无法客观全面地了解美国社会;一旦对外开放了,某些大陆女性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就往往从一个极端移到另一个极端,从过去视美国人为“帝国主义侵略者”一下子变为把美国人看做自由民主的偶象。而来自港台的女性对美国人的基本看法长期以来始终是比较稳定的。
其次,来自大陆的女性经济状况一般较差,到美国后想往着中上阶层的富足生活,视得到金钱和物质享受为其“美国梦”的实现,结果就倾向于投靠“富有”的白人男性。而来自港、台、新加坡的女性则相对地比较富裕,比较少通过异族婚恋来获得经济上的满足。
再次,大陆长期以来对婚姻和两性关系的教育近于禁欲主义,又由于社会政治动荡,造成了大量的孽缘、苦难和不幸的婚姻、以及单身大龄女性等畸形社会现象,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中从情感到生活等方面都历经磨难。她们到美国后进入了一个陌生但充满无限生机的新天地,美国社会的自由平等、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好莱坞编织的有关浪漫性爱的美妙故事,让她们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些本来就具有东方魅力的女性,很容易遇到白人男性的大胆“进攻”,而白人男性与她们所了解的中国大陆的男性又构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是,那些来自港、台的女性则并没有如此的心境。
华人女性对白人男性的种种“原型偏见”中,最重要的、也最可能误导的有两条:第一是以为白人男性都很“富”,其实并非如此。虽然美国的多数人自认为属于中产阶级,但大多数中产阶级是靠贷款过日子的。大学教育、房子、汽车、甚至家具和家庭电器等几乎都用贷款支付,也就是把未来的购买力提前使用了,一旦丢了工作,一切都会被银行没收。同时,虽然美国的收入不低,但税收也不少。例如,一个公立大学的教授缴付各种税收后,实际拿到的现金只有收入的一半多一点。此外,对一个美国男人来说,结得起婚离不起婚,离婚一次就可能赔掉房子和其他家产,甚至从今后收入中留出一半作子女抚养费。对一个华人女性来说,嫁个白人男性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保障终生过上富裕生活。
第二种偏见是以为白人男性都很“酷”、很浪漫。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人文精神造就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美国人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充满着自信、乐观和奔放的热情。然而,得天独厚的美国人同时也背上了另一个“包袱”,那就是美国人的优越感。美国社会虽然很开放包容,但许多美国人对美国以外的事物知之甚少,他们注重实用主义和经验,相信科技和效益这些能证明或能计算的事物,却不愿多动脑筋去学习和思考那些距离自己较远的东西,因此欧洲人认为美国大众阶层的文化根基不深。美国的文化是一种商业性的大众消费文化,有外在吸引力和刺激力。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美国人,往往也只注意实用化、形式化、技巧化、效益化的外在包装。在华人女性面前,白人男性可能很善于制造浪漫的气氛、说着深情的字眼、举止温柔,“他”总能不断地布置一些让“她”意外惊喜的事,送一些经过察言观色、知道“她”一定喜欢的小礼物,找一些“她”听了很自然的借口、约“她”同在一个只有两人的私人空间。但美国白人男性将“性”、“爱”和“婚姻”分得非常清楚,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婚前性行为,80%以上的人有婚外性行为。
不过,也有一些比较成熟和清醒的华人女性,注意到了白人男性、尤其是当代青年男性的另外一些“特点”。第一,由于注重实用主义,知识面较窄,只追逐职业市场的需求,不注意整体知识的结构,例如很多人只懂电脑,成了一种专业机器。第二,有“美国第一”的强烈优越感,容易居高临下地看待其他文化和民族,并不想了解美国以外的事物。第三,人文精神虽较强,但人文知识却很弱,对文史哲一类的领域不感兴趣。第四,由于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制度完善稳定,缺少经受大灾大难的历炼,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较肤浅。第五,生活目标上过于注重好车、好房子等物质享受。第六,虽然注意在形式上尊重女性,但骨子里是否如此则不一定。第七,性关系上比较随便,可以把性、爱和婚姻三者完全分开处理。第八,过于注重外表仪容举止,不太注意内心修养。第九,过于强调个人权利,不强调对社会和团体的义务。第十,过于夸大独立性,亲情关系松散。过于强调夫妻关系的相对独立性,家庭观念不强。十一,经济收支分得过于清楚,结婚之前就在法律上预留分产的后路。十二,过于强调个性的标新立异。
(下期续登)
【编辑部说明】因本期发排前临时加入了“网上笔记:科索沃危机与中美关系”这篇与目前国内外形势关系密切的稿件,在总页数的限制下,原定本期全部刊完的丁子江先生的文章只能刊出部份章节,第四章“异族眼中的异性”的其他两节“白人女性眼里的华人男性”、“华人男性眼里的白人女性”、第五章“华人女性与白人男性异族婚恋关系的类型分析”和最后一部份“中美异族婚恋中的相互调适问题”及参考文献,将刊载于本刊下一期。我们对由此而给读者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希望读者能够理解我们做出临时变动的原因。
< Pre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