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化的现状、问题及前景
现状:股份化的热潮
问题:与美国股份制对比所看到的七点缺陷
前景:七条改善中国股份制的建议
中国国有企业当前主要存在四大问题:(1)经济效益下降,国有企业亏损面达百分之三十六;(2)企业利税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技术改造,设备更新;(3)企业经营负债累累,三角债已达3000亿人民币之多;(4)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可以说,中国国有企业改造的成败将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结果起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八十年代以来,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明确企业产权关系,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中国政府和企业相继采取了三项改革措施:一是推广企业承包制,二是建立三资(即私有资金、外资和合资)经济体制,三是实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承包制尽管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产权问题,项目承包的结果经常导致经营人员的短期行为,以至企业无法彻底扭转负债亏损的被动局面,企业经营结构及管理行为也无法发生质的变化。项目承包并未改变中国企业的两种依附性:一种是对政府部门的行政依附,一种是对职工利益的被动依附。由政府任命的厂长虽然名义上是法人代表,但在国家与职工的双重压力下实际上很难在重大问题上作出自己的决定。三资经营体制对改变企业机制,明确企业经营目标以及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三资企业的数目有限,形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涉及的方面也很多。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改造任务无法全部采用三资企业的形式去实现。实践证明,国有企业股份化的形式恐怕是三种改造方案中最有成果的一种方式。股份化对最终解决产权问题,明确企业经营宗旨以及提高企业专业化的管理起了重大的作用。本文就中国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现状、问题及前景发表一点看法。
现状:股份化的热潮
国有企业股份化已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热点。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个股份制的热潮。企业股份标准公司、企业改造咨询公司、企业战略咨询公司、律师财会事务所等等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协助各种类型规模的国有企业从事股份制改造。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积极地申请在国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至今为止,在美国已有两家中国企业股票上市,在香港也有九家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相继上市。许多中小型企业也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地争取把自己改造为股份制企业。
中国股份制热潮的动力是什么?从经济角度考虑,企业股份制有利于:(1)明确产权关系,转变企业经营机制;(2)制定经济目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3)筹资融资,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4)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市场自由竞争;(5)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进资源流动。但是,在实际运行操作中,筹资融资似乎是许多国营企业争先恐后申请股份制改造的一个主要动机。在当前中国经济财政收紧的情况下,通过股份制公司的形式筹资融资变得更为迫切。
股份制企业当前在中国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有限责任公司,二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与美国的S(Subchapter)公司类似。公司的人数至少三人。投资人各方共同出股,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经济责任。公司不发行股票,股东的股份凭证不能上市交易,但可以转让。转让时公司现有股东持有优先购买权。而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注册资本以股票形式为股东持有。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经济责任。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股票可以上市交易。这种形式类似西方大型企业的股份公司模式(Corporation)。
目前在中国的有限责任公司已有2000多家。没有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也有1000多家左右。在上海、深圳证卷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现有100多家。这100多家公司大多数为国有大型企业,股本额在5000万元以上。上海证卷交易所现具有157亿面值的31种不同功能的证卷,424名来自全国30省市的会员,260万登记的股东。海外投资者有7000多人。
在向股份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股份制企业的操作方式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股份制企业的操作方式有许多本质不同的特点。尽管设立了证监会、证管会以及三大证卷公司,中国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股份制体系。中国许多省市地区采取了不同的作法。影响最大的则是深圳模式和上海模式。
深圳模式的特点是股票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和股票不上市股份制企业同时存在,设企业股和不设企业股的企业同时存在。许多企业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董事会制度。而上海模式的特点是不设企业股,股份企业由三种股份构成:国家股,即国家投资形成的股份,法人(单位)股,即外单位投资形成的股份,个人股,即职工和社会个人形成的股份。但是,深圳和上海的股票市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个人股可以上市流通。
股份制改造以及上海、深圳股票市场的建立对增加企业资金,加速改变经营机制并提高企业效率起了积极作用。比如说,上海第二纺织机器厂1991年改制并发行A股和B股,1992年的利润额提高了150%。许多股份制企业在改变体制实行股份上市之后生产效益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国有企业机制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一些已经上市或将要上市的国有企业,往往只重视股份制的形式以及企业上市前的转制评估与转制工作,而忽视了股份制企业成立之后对股东的重大责任以及严峻艰巨的经济管理任务。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整个经济改革将会受到巨大挫折。下面集中分析股份制企业所产生的几个问题。
问题:与美国股份制对比所看到的七点缺陷
为了便于了解当前中国股份制企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美国大型股份有限公司的几个重要的特徵与条件。美国的企业形式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独资企业,第二类是合伙企业,第三类是股份公司。第一和第二类企业一般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责任,而第三类公司的经济责任则是有限的。
美国的股份公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股东是公司的雇主,公司拥有财产;(2)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经济责任;(3)普通股东对公司债务不负法律责任;(4)董事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5)董事长通过董事会选举产生;(6)董事会制定公司经营方针并任命总经理;(7)公司经营人员对董事会及股东负责;(8)董事会监督公司经营情况并在必要情况下介入公司事务;(9)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10)公司收入,股票价值以及红利高低是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志;(11)美国政府制定了公司法并设有专门机构监督公司运作;(12)上市公司必须向股东如实地报告公司情况,进行信息披露;(13)为保证经理与股东利益一致,美国公司采取“认股权”政策。
这样一些特点,体现了美国股份制公司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即:(1)股份公司的产权明确;(2)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3)股份公司的有限经济责任;(4)政府与法律在公司中的重要作用;(5)董事会产生的民主程序;(6)董事会与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7)企业对公众信息披露的要求;(8)企业的经济性质及最终宗旨。
用以上所说的美国股份制企业的经营原则与标准,来衡量一下中国股份制企业的现状以及中国企业公司领导对股份制公司的现有观念,我认为中国现存的股份制企业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中国大部份的股份制企业仍没摆脱国家的控制,这种控制通过国有上市企业中大量的国家股而得到实现。国家在股份制企业中所占的重大比例使得企业得不到产权机制的约束。尽管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权力还是无比之大。国家股的垄断地位对企业提高经营效率起了消极的作用。因为有了国家作后盾,即便股价大跌,上市的企业也不会破产。不破产的结局对企业经营造不成压力。产权不明确导致公司的经营目标不明确。由于社会压力,一些股份制企业仍不能随意解雇工人。厂长不得不花费许多精力去注意企业的社会效益,关心职工的福利、婚姻、儿童抚养及父母疾病等等问题。而股份制公司的经营目标本来应当是以追求利润为主,不应具有太多的国家行政职能。
(2)股票价格不能客观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于国家股不能在市场进行交易,市场机制没有得到发挥,股票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国家股部份在股票价格上涨时未能受益,在股票价格下跌时却遭受损失。国家股不参加交易缩小了股票市场的经营量。缩小了的二级市场不但造成供求关系紧,而且导致股市不稳定。企业也不能得到足够的资金。
(3)国家对行业的过份控制。由于国家股的存在,通过国家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控制仍然很大。名目繁多的政府机构对具体工业的行政管理政策有增无减。国家对有些行业的控制大到制定企业长期发展计划,小到规定企业福利待遇水准。有些工业(如重工业、高科技领域或基础设施行业),得到国家的保护并受到特殊政策的优惠,而另外一些工业(如轻工业、服务业等)则得不到这种优惠政策。由于国家不同机构对不同行业的政策不同,股份制企业所处的经营大环境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企业在不同的起点上的不公平的竞争。
(4)股份制公司管理运行不规范。国家对有限责任及股份制公司的审查不严,政策也不规范。现有的政策往往得不到落实。许多转制的公司名不符实。少数设有企业股的公司则建立了自己的二级市场,在私下进行股份的黑市买卖交易。由于对社会发行的股票量太小,需求量太大,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股票内部信息问题。一部份人以捞取内部信息为职业而发了横财。一些企业的法人股在上市之前被发行人作为礼品在内部廉价拍卖给朋友、政府官员或客户。
(5)股份制公司的税收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各种股份公司规定了详细的累进税收政策并设有一整套严格的徵税制度。由于没有股份制企业法,加上中国国民很低的税收意识,中国企业的逃税漏税现象极为严重。国家收不上税,造成严重的政府赤字,宏观失调。
(6)股东会、董事会与管理机制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解决。由于国家在股份制企业中占了大股,股东大会的召开,董事会成员的选举,公司经营大纲与企业最终经营目标(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总经理的认命与解雇等一系列问题,也受行政的影响。许多企业的董事长实际上还是原来国家任命的党委书记或厂长,并非是经过挑选的专业管理人才。股东大会对公司董事会的产生以及公司经营情况并没有实质的发言权。董事会挑选经理人员的过程也仅仅趋于形式。一些原来工厂的负责人现在又在新的管理机构任职。这些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只会起阻碍的作用。
(7)企业经理的短期行为。由于西方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权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在中国以国家股为控股的股份制企业里真正得到实现,经营人员的挑选和招聘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高级经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准得不到确定,管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之间也没有发生密切的联系。国家政策、客观环境、社会压力以及社会福利之缺乏使得企业经理无法像西方企业那样按照经济规律自由解雇不合格不称职的员工。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下,企业经理人员往往存在着严重的短期行为。一些经理只注重股份制的形式,不重视实质内容,只重视满足职工和股东的短期要求,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投资目标。
前景:七条改善中国股份制的建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景取决于今后五到十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只有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制度上的变革,提高生产效率及劳动生产力,才能保障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得到平衡的、稳步的增长。而达到这个长远目标的条件之一,就是中国的企业改革不应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实质性的改革下手。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具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而且控制了中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如能源、交通运输、公用设施、机器制造及银行等,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造就成为中国经济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早日实现企业改革这一战略目标,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应放松对企业的管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中央政府及国家主要部委的重要经济职能应是调节宏观经济,制定财政、货币及税收政策,建立社会保险福利制度,制定法律规则,创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在以股份制企业为基础的市场竞争的形势下,国家切忌对各种行业管得太死。除几个关键的工业外,国家应放松对其它行业的管制。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应对主要工业主管部门繁杂臃肿的机构进行精简。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应有重点。申请手续□人股与法人股增大,这势必增强市场流通,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并对稳定股票交易市场有积极的作用。
(2)公开拍卖部份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有一大部份企业应拍卖给私人或集体去经营管理。在保证对关键工业的控制下,国家应对一些不重要的企业在社会上公开拍卖。对收购公司的个人或集体,国家可以制定政策,但不应有过份苛刻的规定。收购企业者可以有集体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海外华侨。我认为这是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以及生产效率的好办法。
(3)健全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制度。董事会董事应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的挑选过程应当慎重,董事应在资金、资历、名誉、专业等方面符合一定的要求。董事长一定要经过董事会民主选举产生。董事会的董事应有至少一半来自企业外部,这对改变企业传统的文化会起积极的作用。董事会应制定企业经营大纲并严格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为了使经营人员自由地掌握人事大权,自由地招聘或解雇职工,国家应尽快地健全一整套社会保险福利制度及所得税制度。
(4)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在企业内部和社会上公开招聘。除优秀人员之外,经营人员不宜全部是原企业的人员。经理人员也不宜同时担任董事。为保证总经理的素质,企业应提出具体条件与要求并到社会上去招收最符合条件的人选。这些经理候选人应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一定的冒险精神。除在国内有丰富经验的人选之外,已经在国外毕业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有志回国报效的中国留学生也应该是被挑选的对象。
(5)建立合理的工资奖金制度。企业的总经理应能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企业工资制度的制定应以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为指南,并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相挂钩。为减少经营人员的短期行为,中国股份制企业公司应模仿美国公司的“优股选择权”(STOCK OPTION)制度,发给经理若乾股份,以求经理的经济利益与公司的经济利益一致。
(6)健全法制,改善投资的法律环境。国家应当尽早制定公司法并加强证管会与证监会的监督职能。证监会的主要作用应是保障上市企业把公司的财务经营信息情况全部地如实地公布于众。对于违法乱纪以内部信息攫取暴利的人员,国家应给予严格的法律制裁。为了加快股份制转变工作,应增加股份制企业评估与企业管理咨询机构。
【参考资料】
(1)陈松昌:《经济改革热点追踪》,【新华文摘】第5期,北京
(2)郑红亮:《改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行为》,【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北京
(3)吴雅伦就上海股票交易所的情况在美国兴汇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演讲会上的讲演,1993年,9月6-8日,中国,哈尔滨(4)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我国股份制理论模式、运作和案例研究》,1993年8月
八十年代以来,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明确企业产权关系,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中国政府和企业相继采取了三项改革措施:一是推广企业承包制,二是建立三资(即私有资金、外资和合资)经济体制,三是实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承包制尽管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产权问题,项目承包的结果经常导致经营人员的短期行为,以至企业无法彻底扭转负债亏损的被动局面,企业经营结构及管理行为也无法发生质的变化。项目承包并未改变中国企业的两种依附性:一种是对政府部门的行政依附,一种是对职工利益的被动依附。由政府任命的厂长虽然名义上是法人代表,但在国家与职工的双重压力下实际上很难在重大问题上作出自己的决定。三资经营体制对改变企业机制,明确企业经营目标以及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三资企业的数目有限,形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涉及的方面也很多。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改造任务无法全部采用三资企业的形式去实现。实践证明,国有企业股份化的形式恐怕是三种改造方案中最有成果的一种方式。股份化对最终解决产权问题,明确企业经营宗旨以及提高企业专业化的管理起了重大的作用。本文就中国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现状、问题及前景发表一点看法。
现状:股份化的热潮
国有企业股份化已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热点。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个股份制的热潮。企业股份标准公司、企业改造咨询公司、企业战略咨询公司、律师财会事务所等等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协助各种类型规模的国有企业从事股份制改造。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积极地申请在国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至今为止,在美国已有两家中国企业股票上市,在香港也有九家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相继上市。许多中小型企业也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地争取把自己改造为股份制企业。
中国股份制热潮的动力是什么?从经济角度考虑,企业股份制有利于:(1)明确产权关系,转变企业经营机制;(2)制定经济目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3)筹资融资,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4)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市场自由竞争;(5)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进资源流动。但是,在实际运行操作中,筹资融资似乎是许多国营企业争先恐后申请股份制改造的一个主要动机。在当前中国经济财政收紧的情况下,通过股份制公司的形式筹资融资变得更为迫切。
股份制企业当前在中国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有限责任公司,二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与美国的S(Subchapter)公司类似。公司的人数至少三人。投资人各方共同出股,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经济责任。公司不发行股票,股东的股份凭证不能上市交易,但可以转让。转让时公司现有股东持有优先购买权。而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注册资本以股票形式为股东持有。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经济责任。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股票可以上市交易。这种形式类似西方大型企业的股份公司模式(Corporation)。
目前在中国的有限责任公司已有2000多家。没有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也有1000多家左右。在上海、深圳证卷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现有100多家。这100多家公司大多数为国有大型企业,股本额在5000万元以上。上海证卷交易所现具有157亿面值的31种不同功能的证卷,424名来自全国30省市的会员,260万登记的股东。海外投资者有7000多人。
在向股份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股份制企业的操作方式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股份制企业的操作方式有许多本质不同的特点。尽管设立了证监会、证管会以及三大证卷公司,中国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股份制体系。中国许多省市地区采取了不同的作法。影响最大的则是深圳模式和上海模式。
深圳模式的特点是股票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和股票不上市股份制企业同时存在,设企业股和不设企业股的企业同时存在。许多企业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董事会制度。而上海模式的特点是不设企业股,股份企业由三种股份构成:国家股,即国家投资形成的股份,法人(单位)股,即外单位投资形成的股份,个人股,即职工和社会个人形成的股份。但是,深圳和上海的股票市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个人股可以上市流通。
股份制改造以及上海、深圳股票市场的建立对增加企业资金,加速改变经营机制并提高企业效率起了积极作用。比如说,上海第二纺织机器厂1991年改制并发行A股和B股,1992年的利润额提高了150%。许多股份制企业在改变体制实行股份上市之后生产效益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国有企业机制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一些已经上市或将要上市的国有企业,往往只重视股份制的形式以及企业上市前的转制评估与转制工作,而忽视了股份制企业成立之后对股东的重大责任以及严峻艰巨的经济管理任务。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整个经济改革将会受到巨大挫折。下面集中分析股份制企业所产生的几个问题。
问题:与美国股份制对比所看到的七点缺陷
为了便于了解当前中国股份制企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美国大型股份有限公司的几个重要的特徵与条件。美国的企业形式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独资企业,第二类是合伙企业,第三类是股份公司。第一和第二类企业一般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责任,而第三类公司的经济责任则是有限的。
美国的股份公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股东是公司的雇主,公司拥有财产;(2)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经济责任;(3)普通股东对公司债务不负法律责任;(4)董事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5)董事长通过董事会选举产生;(6)董事会制定公司经营方针并任命总经理;(7)公司经营人员对董事会及股东负责;(8)董事会监督公司经营情况并在必要情况下介入公司事务;(9)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10)公司收入,股票价值以及红利高低是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志;(11)美国政府制定了公司法并设有专门机构监督公司运作;(12)上市公司必须向股东如实地报告公司情况,进行信息披露;(13)为保证经理与股东利益一致,美国公司采取“认股权”政策。
这样一些特点,体现了美国股份制公司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即:(1)股份公司的产权明确;(2)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3)股份公司的有限经济责任;(4)政府与法律在公司中的重要作用;(5)董事会产生的民主程序;(6)董事会与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7)企业对公众信息披露的要求;(8)企业的经济性质及最终宗旨。
用以上所说的美国股份制企业的经营原则与标准,来衡量一下中国股份制企业的现状以及中国企业公司领导对股份制公司的现有观念,我认为中国现存的股份制企业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中国大部份的股份制企业仍没摆脱国家的控制,这种控制通过国有上市企业中大量的国家股而得到实现。国家在股份制企业中所占的重大比例使得企业得不到产权机制的约束。尽管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权力还是无比之大。国家股的垄断地位对企业提高经营效率起了消极的作用。因为有了国家作后盾,即便股价大跌,上市的企业也不会破产。不破产的结局对企业经营造不成压力。产权不明确导致公司的经营目标不明确。由于社会压力,一些股份制企业仍不能随意解雇工人。厂长不得不花费许多精力去注意企业的社会效益,关心职工的福利、婚姻、儿童抚养及父母疾病等等问题。而股份制公司的经营目标本来应当是以追求利润为主,不应具有太多的国家行政职能。
(2)股票价格不能客观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于国家股不能在市场进行交易,市场机制没有得到发挥,股票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国家股部份在股票价格上涨时未能受益,在股票价格下跌时却遭受损失。国家股不参加交易缩小了股票市场的经营量。缩小了的二级市场不但造成供求关系紧,而且导致股市不稳定。企业也不能得到足够的资金。
(3)国家对行业的过份控制。由于国家股的存在,通过国家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控制仍然很大。名目繁多的政府机构对具体工业的行政管理政策有增无减。国家对有些行业的控制大到制定企业长期发展计划,小到规定企业福利待遇水准。有些工业(如重工业、高科技领域或基础设施行业),得到国家的保护并受到特殊政策的优惠,而另外一些工业(如轻工业、服务业等)则得不到这种优惠政策。由于国家不同机构对不同行业的政策不同,股份制企业所处的经营大环境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企业在不同的起点上的不公平的竞争。
(4)股份制公司管理运行不规范。国家对有限责任及股份制公司的审查不严,政策也不规范。现有的政策往往得不到落实。许多转制的公司名不符实。少数设有企业股的公司则建立了自己的二级市场,在私下进行股份的黑市买卖交易。由于对社会发行的股票量太小,需求量太大,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股票内部信息问题。一部份人以捞取内部信息为职业而发了横财。一些企业的法人股在上市之前被发行人作为礼品在内部廉价拍卖给朋友、政府官员或客户。
(5)股份制公司的税收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各种股份公司规定了详细的累进税收政策并设有一整套严格的徵税制度。由于没有股份制企业法,加上中国国民很低的税收意识,中国企业的逃税漏税现象极为严重。国家收不上税,造成严重的政府赤字,宏观失调。
(6)股东会、董事会与管理机制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解决。由于国家在股份制企业中占了大股,股东大会的召开,董事会成员的选举,公司经营大纲与企业最终经营目标(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总经理的认命与解雇等一系列问题,也受行政的影响。许多企业的董事长实际上还是原来国家任命的党委书记或厂长,并非是经过挑选的专业管理人才。股东大会对公司董事会的产生以及公司经营情况并没有实质的发言权。董事会挑选经理人员的过程也仅仅趋于形式。一些原来工厂的负责人现在又在新的管理机构任职。这些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只会起阻碍的作用。
(7)企业经理的短期行为。由于西方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权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在中国以国家股为控股的股份制企业里真正得到实现,经营人员的挑选和招聘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高级经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准得不到确定,管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之间也没有发生密切的联系。国家政策、客观环境、社会压力以及社会福利之缺乏使得企业经理无法像西方企业那样按照经济规律自由解雇不合格不称职的员工。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下,企业经理人员往往存在着严重的短期行为。一些经理只注重股份制的形式,不重视实质内容,只重视满足职工和股东的短期要求,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投资目标。
前景:七条改善中国股份制的建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景取决于今后五到十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只有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制度上的变革,提高生产效率及劳动生产力,才能保障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得到平衡的、稳步的增长。而达到这个长远目标的条件之一,就是中国的企业改革不应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实质性的改革下手。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具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而且控制了中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如能源、交通运输、公用设施、机器制造及银行等,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造就成为中国经济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早日实现企业改革这一战略目标,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应放松对企业的管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中央政府及国家主要部委的重要经济职能应是调节宏观经济,制定财政、货币及税收政策,建立社会保险福利制度,制定法律规则,创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在以股份制企业为基础的市场竞争的形势下,国家切忌对各种行业管得太死。除几个关键的工业外,国家应放松对其它行业的管制。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应对主要工业主管部门繁杂臃肿的机构进行精简。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应有重点。申请手续□人股与法人股增大,这势必增强市场流通,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并对稳定股票交易市场有积极的作用。
(2)公开拍卖部份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有一大部份企业应拍卖给私人或集体去经营管理。在保证对关键工业的控制下,国家应对一些不重要的企业在社会上公开拍卖。对收购公司的个人或集体,国家可以制定政策,但不应有过份苛刻的规定。收购企业者可以有集体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海外华侨。我认为这是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以及生产效率的好办法。
(3)健全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制度。董事会董事应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的挑选过程应当慎重,董事应在资金、资历、名誉、专业等方面符合一定的要求。董事长一定要经过董事会民主选举产生。董事会的董事应有至少一半来自企业外部,这对改变企业传统的文化会起积极的作用。董事会应制定企业经营大纲并严格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为了使经营人员自由地掌握人事大权,自由地招聘或解雇职工,国家应尽快地健全一整套社会保险福利制度及所得税制度。
(4)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在企业内部和社会上公开招聘。除优秀人员之外,经营人员不宜全部是原企业的人员。经理人员也不宜同时担任董事。为保证总经理的素质,企业应提出具体条件与要求并到社会上去招收最符合条件的人选。这些经理候选人应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一定的冒险精神。除在国内有丰富经验的人选之外,已经在国外毕业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有志回国报效的中国留学生也应该是被挑选的对象。
(5)建立合理的工资奖金制度。企业的总经理应能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企业工资制度的制定应以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为指南,并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相挂钩。为减少经营人员的短期行为,中国股份制企业公司应模仿美国公司的“优股选择权”(STOCK OPTION)制度,发给经理若乾股份,以求经理的经济利益与公司的经济利益一致。
(6)健全法制,改善投资的法律环境。国家应当尽早制定公司法并加强证管会与证监会的监督职能。证监会的主要作用应是保障上市企业把公司的财务经营信息情况全部地如实地公布于众。对于违法乱纪以内部信息攫取暴利的人员,国家应给予严格的法律制裁。为了加快股份制转变工作,应增加股份制企业评估与企业管理咨询机构。
【参考资料】
(1)陈松昌:《经济改革热点追踪》,【新华文摘】第5期,北京
(2)郑红亮:《改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行为》,【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北京
(3)吴雅伦就上海股票交易所的情况在美国兴汇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演讲会上的讲演,1993年,9月6-8日,中国,哈尔滨(4)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我国股份制理论模式、运作和案例研究》,1993年8月
< Prev | Next > |
---|